默片好好看!!!
大師中的大師呀
劇情和剪接技巧根本超越了現在的電影了
酷斃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rfzXSUQ2J0
這裡可以看完整的電影呢
太棒啦
我要看一百次
Sherlock Jr.
男主角跟編劇都是Buster Keaton
超有趣的,老師說比卓別林還了不起呢,雖然我跟卓別林一點也不熟,哈哈
http://www.busterkeaton.com
所謂的戲中戲,電影中的電影
好萊塢拍片的黃金定律之一,就是演員不能看鏡頭,因為演員看鏡頭,就等於在看觀眾,而觀眾看到演員在看他們,就失去偷窺的快感。而觀看電影的樂趣,就建立在偷窺。演員觀看鏡頭,以及電影中出現電影院,都會使觀眾「出戲」,也就是意識到自己在看電影,於是就無法沈迷於電影幻境,就會造成布萊希特所謂的「疏離效果」。
形式主義的反熟悉化,是形式主義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看過Ingmar Bergman相關電影分析裡頭提及,Harriett Andersson演出的角色注視鏡頭的議題。這種直接「注視」是否為導演的刻意、想直接且大膽的與觀眾建立一種接觸,或者是說,讓觀眾「參予」,進而讓電影與觀眾之間有了互動呢(部分現代電影似乎喜歡用這種幽默的效果)?
關於英格曼大師的電影表現手法,我們將之歸類為「藝術電影」,或者是「反主流(主流=好萊塢)電影」。這種讓演員直視鏡頭的方式,會造成前面提過的「疏離效果」與「自我反射」現象,使得觀眾脫離電影幻境,所以我不會用「參與」這樣的字眼,而應該是造成觀眾的反思。說是造成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是可以的。
zooka想到多年前在台北光點看的電影《午夜之後狂戀》
義大利原名Dopo mezzanotte (2004),英文名為After Midnight
大致上是在講一個電影資料館的館員援救一個情場失意的女子並愛上她的故事
重點是片中義大利的都靈電影博物館美豔驚人
還有片中有諸多向基頓致敬的橋段
不僅是向基頓片中的情節致敬
也向基頓經常在片中進行「發明」的作為致敬
我覺得滿有趣的,雖然影片敘事本身有點普通
另外,我今天查資料才發現這部片跟1989年的After Midnight好像有點雷同之處耶
不僅片名一樣,連主角是兩男一女都很類似
不曉得兩部片有沒有什麼關連?還是我想太多?
《午夜之後狂戀》正是向Buster Keaton致敬的影片,也是向都靈電影資料館致敬的影片。記得我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唉聲嘆氣──人家有這麼美的電影資料館,台灣為什麼沒有?
字卡的使用,是默片時期的一種慣例。但是正如同同學所說的,這些字卡對於不懂英文的非英語系觀眾(或文盲觀眾)並不會造成障礙,還是會有娛樂效果,畢竟電影是視覺語言。我很喜歡這些字卡耶,電影上了字卡,就擁有了一種古樸的浪漫感。
修修的每一句話都好迷人,我們只能說,從1895到1924,電影剛開始學習如何說故事,而且要說一個準確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電影藝術到今天還在學習的地方。
Feb 22,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